這一生,您絕對有機會走進中醫傷科的診療室,與推拿師近距離接觸。原因很簡單,人要活就要動,動了就可能會有疲勞酸痛,甚至跌打損傷、筋扭骨折。通常您會有三種選擇:

第一種,是任其自生自滅、時間到了自動痊癒(不看醫生得痛上一段時間,看來您的忍痛功力一流);

第二種,是前往西醫的骨科或復健科報到,治療無非是打針吃藥做復健,嚴重的話就是開刀;

第三種,就是看中醫的傷科推拿,從各式推拿手技、到拔罐針灸,瀰漫滿室的藥膏藥布味兒,是您必須帶回家裡的「紀念品」。

版主從事推拿整復十餘年,接觸的患者沒有上萬也有成千,在診療的過程中,不敢說救人無數,但也著實治癒了許多人的惱人酸痛與陳年痼疾;而一些萍水相逢的患者,也許是找到了更高明、更適合自己的醫師,但也可能是因為某些觀念的貽誤,因而錯失了治療的好時機。今日有幸在部落格的世界裡與大家分享我的醫療經驗,有一些發自內心的誠懇建議,要送給即將走進中醫傷科診療室的朋友們:

第一、拋棄成見。版主十餘年的執業經驗中,不乏遇到鄙夷推拿整復的患者,常常讓我無言以對。如果您不相信傳統中醫的推拿整復,又為何要走進診療室呢?不管您是因為接受親朋好友的建議而來、或是已先看過西醫而沒有痊癒,既然走進中醫傷科的診療室,請先拋棄心中原有對推拿整復的任何想法,好的壞的都是。一旦先入為主,良好的醫病關係就不容易建立,推拿師的心也是肉做的,被瞧不起一樣會很傷心。

第二、信任專業。每個人在每個不同的場合,都有自己的角色要扮演,在診療室裡,我是醫生,而您就是患者。既然您付費來看醫生,醫生就有義務為您盡到一切專業醫療的服務,而這時,您所需要做的,就是好好當個患者即可。有一些患者,延續上述第一點「拋棄成見」裡所提到的,不是很相信中醫的推拿療法,因此常會在診療時隨時插入個人見解,甚至是「意圖」左右專業技術。如果這時我們互換角色,相信各位就會明瞭我的意思。何妨給自己機會,讓師父表現!信任專業,是達到良好醫病互動的關鍵。

第三、清楚表達病況。雖然這一點聽起來很像廢話,但是說實話,能清楚完整地說明自己哪裡不舒服的患者,還真的不是太多。舉例來說,經常發生的狀況是,患者一進來只說左肩酸痛,等到療程完畢,貼好藥膏或藥布之後,患者才好像如夢初醒的說,我右腳也覺得怪怪的…..等等,不勝枚舉,常常讓推拿師們覺得成天像在接受考驗測試。如果是一般中醫診所,要看傷科之前會先經過中醫師開單,您必須先告訴中醫師哪裡需要治療(健保病患一次治療2個部位),中醫師會在單據上標明部位,再交由推拿師接手診治。如果您在中醫師處沒有說明清楚,無妨,進來看到推拿師之後再說個詳細,可別在療程完畢之後才說。如此一來才不會耽誤您寶貴的時間與金錢,也別以為就算不說推拿師也一定會知道,畢竟推拿師學有專精的是傷科診治,而不是讀心術。

另外,關於本站,版主所開闢的各項專欄,都有個別的意義,謹在此做個簡單介紹:

1. 傷科開講→介紹臨床上的各種傷科疾病,常見的、不常見的,都將有專文介
紹。

2. 知識高峰會→針對發表在報章雜誌上的傷科醫療文章,提出不同見解或更詳
盡的說明。

3. 奇文共賞→推薦傷科醫療領域的好書、好文章。

4. 臨床手札→版主將不定時推出在每天的從醫生涯中,所見所聞、所思所想。

5. 線上診療室&留言板→歡迎各位看官踴躍提出關於傷科的種種疑問,不管是
您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、或是在別家醫療院所碰到的
,版主都將為您一一剖析。


也許您從不了解中醫傷科,卻從各色人等與各式資訊中聽聞對推拿整復的種種傳聞,希望您能在這個部落格裡,重新整理對這個領域的認知,並獲得更深的了解與興趣。累積十餘載的從業經驗,版主真正想做的,不是要標新立異,也不是為了改變而改變,而是希望在現時被壓縮的推拿師從業空間裡,找到屬於自己的發聲管道,讓真正能有效治療的開創性另類療法,造福更多患者,激盪出更多中西醫領域的劃時代醫療成就。歡迎進入『走出傳統的另類療法』,我是版主,歡迎來踢館!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igblue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